[10-20 18:04:55] 来源:http://www.67xuexi.com 教育学习 阅读:85767次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在运动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会到原来的出发点。
2.资本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也是资本循环三个阶段的统一
马克思根据产业资本在资本循环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也可以说产业资本职能形式不同)将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3.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产业资本各部分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连续,也指继起性。产业资本各部分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连续,是互为前提的、互为条件的。
4、资本周转
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做资本的周转(一般是指一年)。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马克思研究资本周转的目的,主要是分析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以及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和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5、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①马克思根据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转移方式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②固定资本是指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等劳动资料这部分生产资本,在实物形态上多次使用,但价值分期、分批转移。
③流动资本是指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力这部分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流动资本的特点是:在实物形态上一次使用,价值一次全部转移。
6、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本再生产
①社会资本是指整个社会单个资本的总和。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资本运动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②马克思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如何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补偿(替换)。
③为了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马克思创立了两个理论前提条件:
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在价值上区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马克思根据社会总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将整个社会的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是:外延扩大再生产。这是指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实现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这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
7、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的意义
①马克思的理论揭示了整个社会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提供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才能顺利地实现社会的再生产。
②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按照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必须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地发展。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1、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这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但是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工资表现为工人劳动的报酬,这就掩盖了资本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①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利润的形式。
②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③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反映了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也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和全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全社会总资本。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不同部门之间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在部门之间必然开展竞争。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要使同等资本得到等量利润时,这种竞争才会暂时停止。
4、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瓜分剩余价值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是超额利润,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
(六)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