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诺贝尔文学奖百年获奖名单

摘要:1975年尤金尼奥·蒙塔莱(意大利)1976年索尔·贝娄(美国)1977年维森特·阿莱克桑德雷·梅格(西班牙)1978年以撒·巴什维斯·辛格(美国)1979年奥迪塞乌斯·埃利蒂斯(希腊)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波兰)1981年埃利亚斯·卡内蒂(英国)1982年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1983年威廉·戈尔丁(英国)1984年雅罗斯拉夫·塞费尔特(捷克斯洛伐克)1985年克劳德·西蒙(法国)1986年沃尔·索因卡(尼日利亚)1987年约瑟夫·亚历山德洛维奇·布罗斯基(俄国--美国)1988年纳吉布·马哈福兹(埃及)1989年卡米洛·何塞·塞拉(西班牙)1990年奥克塔维奥·帕斯(墨西哥)1991年纳丁·戈迪默(南非)1992年德列克·
诺贝尔文学奖百年获奖名单,标签:教育学习大全,http://www.67xuexi.com

1975年尤金尼奥·蒙塔莱(意大利)

1976年索尔·贝娄(美国)

1977年维森特·阿莱克桑德雷·梅格(西班牙)

1978年以撒·巴什维斯·辛格(美国)

1979年奥迪塞乌斯·埃利蒂斯(希腊)

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波兰)

1981年埃利亚斯·卡内蒂(英国)

1982年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1983年威廉·戈尔丁(英国)

1984年雅罗斯拉夫·塞费尔特(捷克斯洛伐克)

1985年克劳德·西蒙(法国)

1986年沃尔·索因卡(尼日利亚)

1987年约瑟夫·亚历山德洛维奇·布罗斯基(俄国--美国)

1988年纳吉布·马哈福兹(埃及)

1989年卡米洛·何塞·塞拉(西班牙)

1990年奥克塔维奥·帕斯(墨西哥)

1991年纳丁·戈迪默(南非)

1992年德列克·沃尔科特(特里尼达)

1993年托尼·莫里森(美国)

1994年大江健三郎(日本)

1995年显默斯·希尼(爱尔兰)

1996年维斯拉瓦·希姆博斯卡(波兰)

1997年达里奥·福(意大利)

1998年霍塞·萨拉马戈(葡萄牙)

1999年君特·格拉斯(德国)

按照这份名单,我们看看各国得奖状况:

法国12人

美国9人(不包括有美籍的布罗斯基)

英国6人

德国、瑞典各7人

意大利、西班牙各6人

俄国5人(包括布罗斯基)

丹麦、挪威、波兰、爱尔兰各3人

瑞士、智利、希腊、日本各2人

澳大利亚、比利时、印度、哥伦比亚、芬兰、瓜地马拉、冰岛、以色列、南斯拉夫、捷克、尼日利亚、埃及、墨西哥、南非、特里尼达、葡萄牙各1人

直至1998年为止,共有95人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意大利、西班牙、俄国等八个国家有59人,如果再加上丹麦、挪威、波兰、爱尔兰,则有71人。很明显,诺贝尔文学家族重心在欧洲和美国,倾斜是明显的。不过,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诺贝尔文学奖确实具有国际性,它的眼光在努力跨洋过海,伸向世界各地,甚至伸向尼日利亚、特里尼达等小国家。尤其是从1982年授予马尔克斯和1986年授予W·索因卡(尼日利亚)之后,20年来,诺贝尔文学家族竟增添了哥伦比亚、捷克、尼日利亚、埃及、墨西哥、南非、特里尼达、葡萄牙等八国国籍,这又表明,瑞典文学院正在朝着更加国际化的路向走,努力减少倾斜度。1992年我在瑞典时,得奖者是特里尼达的德列克·沃尔科特,这是一大冷门。瑞典报纸告知人们,这位诗人兼剧作家在消息公布时,正在美国波士顿,他已经起床,准备吃了早饭后坐飞机到弗吉尼亚去给弗大戏剧系的学生讲课。他一人独处,妻子在西印度群岛老家,身边清冷,当电话铃响,瑞典文学院秘书通知他的时候,他大吃一惊,和许多人一样感到意外。

我被瑞典文学院邀请去听他的获奖演说,一进门,就拿到一份英文讲稿,题目是:《安德列斯·关于史诗记忆的碎说》,讲话表明了这样一种美学观念:一只完整无缺的花瓶纵使再美,也缺乏足够的魅力,但如果将若干从历史掩埋中挖掘的花瓶碎片加以细心拼合,则那弥合的花瓶便具有欣赏不尽的艺术魅力。一尊精心雕制的塑像固然美,但清晨凝聚于那雕像上的清纯的露珠,当更具有摇人心旌的瑰彩。沃尔科特的演讲既有论文的思想魅力,又有散文的内在情韵与风采,确实很有才华。他的审美理想,也反映了瑞典文学院的部分审美理想与审美标准:不求完整无缺,但求能汇集人类历史的各种文化精华,凝合出一种清新而富有活力的个性。沃尔科特这一讲演的主旨和他的作品内涵正好和瑞典文学院八十年代之后寻找的方向十分合拍,完全符合他们的文化理想。所以他们在颁奖辞中这样解释授奖给沃尔科特的理由:他的诗作具有巨大的光能和历史的视野,这种历史视野来自他对多种文化的介入。末尾这句话:对多种文化的介入,正是瑞典文学院世纪末最后二十年的努力。所谓"国际化",也就是各种文化的介入与融合。沃尔科特得奖后,我的朋友陈迈平在一篇评论中对瑞典文学院这一路向说得十分中肯。他说:"近年来,瑞典文学院对所谓第三世界国家文学或者所谓边缘文学的注重是有目共睹的,欧美作家已经越来越难问津诺贝尔文学奖了。文学院自然也非常关注'文化认同' 问题,而且作品本身代表一种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各种文化的介入与融合。一般瑞典人的性格都是宽容谦和的,他们不主张斗争的哲学,而是喜欢和平中立和互相忍让。院士们也都如此,他们不想站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立场来评价其他文化的作品,也并不主张各种文化之间互相对立、排斥和较量,而且主张互相联系、融合甚至介入。"

从一百年来这份诺贝尔文学"火炬家族"的名单来看,我还觉得,二战之后的评选比二战之前评得更好。他们确实选择了一群世界公认的杰出作家,而这些作家作品的大思路,确实体现了人类之爱这一基本理想。1949年,福克纳在获奖的演说中说,一个作家,充塞他的创作室空间的,应当仅只是人类心灵深处从远古以来就存有的真实情感,这古老而至今遍在的心灵的真理就是:爱、荣誉、同情、尊严、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如若没有了这些永恒的真实与真理,任何故事都将无非朝露,瞬息即逝。"他还说:"人是不朽的,这并不是说在生物界惟有他才能留下不绝如缕的声音,而是因为人有灵魂--那使人类能够怜悯、能够牺牲、能够耐劳的灵魂。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在于写出这些,这些人类独有的真理性、真感情、真精神。"瑞典文学院选择了福克纳,而福克纳的这席话又充分地体现瑞典文学院所把握的诺贝尔的"理想主义"和评价准则。一百年来,诺贝尔文学火炬家族确实共同展示了一种"心灵的真理",宇宙的理性,这就是爱、荣誉、同情、尊严、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反此真理的另一极,即仇恨、暴力、堕落、冷漠、自私等等,瑞典文学院则给予断然拒绝,不管他们拥有多大的才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教育学习教育学习大全知识常识 - 教育学习

《诺贝尔文学奖百年获奖名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