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18:08:35] 来源:http://www.67xuexi.com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阅读:85399次
当生活夺去了史铁生的双腿时,年轻的史铁生面对这份残缺,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他在那里默想,思索,于是那古老的地坛上,又多了一道风景。再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我与地坛》,于是文坛上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当我读起《我与地坛》,我感觉着这份残缺给史铁生带来的痛苦,内心便充满了同情。然而,更令我感动的是文中的那份母爱的真挚与伟大。我很清楚地记得,文章中的这句话“凡是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当史铁生与母亲共同面对生命中的这份残缺时,一种震撼人心的母爱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这一道风景,多么地让人刻骨铭心。
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坎坷需要去跨越,残缺几乎是一种常态。我们每一个人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些缺陷和不足,当面对这些缺陷时,我们努力地奋斗,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完善自我,于是人生的舞台上,又多了一道用激情与进取交织而成的风景。
有了战胜一切磨难、不幸的信念,当你面对残缺时,你还会感伤哀叹吗?那么,再看看残运会的选手们吧,他们为了祖国的荣誉顽强拼搏,付出努力,不论成败,不论得失,他们都是胜利者!正如海明威的一句话: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残奥会的选手们,他们已经战胜了自我,已经用自己的顽强精神向世人昭示,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他们是打不败的,虽然上帝给他们带来了不公平!他们的肢体残缺了,但他们却拥有完整的人生!
残缺也是一种美,也是一道风景,甚至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升格点评】
原文的致命弱点在于观点(中心)摇摆不定,一会儿说完美好,一会儿又说残缺好,文章似乎想要全面来谈,肯定两者都好,但取得的客观效果是非常差的,导致两者都没有谈好,甚至给人以混乱的感觉,这就是无中心或中心不明确类文章的最大毛病。
而升格后的文章从天空中的残月写起,自然地引出人生残缺的话题,起笔自然而亲切。紧接着,举了史铁生的例子,在例证的前提下,充分地展开理论论证,观点鲜明,中心明确。尤其让人觉得可信可亲的是,作者的话语十分亲切、自然,毫无大话、空话、套话,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作者把残缺说成是一道风景,甚至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观点颇具几分诗意。
思路点拨:
写名人的魅力,一篇文章中未必只选择一位名人,我们可以抓住一个中心,把几位名人组合到一起,既可以品味他们各自的魅力,也可以领略他们共同的风采,使文章既达到中心明确,又做到材料丰富。以上三位名人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中创造了各自的成就,令人景仰。因为他们的心中目标明确,目标坚定。
能力提升版
【提升要诀】
作文“中心明确”提升的关键在于整体的构思立意和丰富而恰当的材料。我们知道,文章是以意(中心)而取胜的,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就要有一个好的立意。很多作文,之所以平庸,关键就是主旨不明,或表达不充分等,所以要想使文章“中心明确”,心中始终都要有提炼好主题、主旨的意识。这是提升作文“中心明确”的关键中的关键。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再鲜明的主旨,也要靠材料来表现。因此,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典型素材并归类,到用时就能有的放矢,不会因牵强附会而影响中心的明确,这也是使作文“中心明确”的一个好方法。
【名家引路】
善求名师成高徒 温元凯
学问之道,贵有良师。
无师自通者,古来少有。被奉为“圣人”的孔子也提倡拜师,不耻下问。荀子曾把尊师提到治国的高度。韩愈的《师说》进一步明确了老师的地位,指出“古今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现代社会是人、物、信息大量交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需要善于求师与善于合作的“奋斗时代”。要成为有作为的人才,决不能满足一般从师,而应当善求名师。“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
“名师出高徒”,已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规律。以科学界为例,美国近百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一半以上是跟名师学习、研究过,他们同那些没有名师指导过的人相比,获奖时间平均提前七年左右。科学界许多精英确认,寻求名师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1979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保罗?阿?萨缪尔森曾经明确地指出:“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金,诀窍之一,就是名师指点。”
名师何以出高徒呢?一是名师能够以自身行动为徒弟提供一个遵守严格工作标准的榜样,教会他们怎样从事重要的科学工作;二是名师乃是徒弟杰出成就的诱发者,挖掘出徒弟们的最大才能,把他们引导到高度成就的水平,教会他们应当把科学研究升华到怎样的高度;三是名师成为徒弟们工作的严格监督者和认真的批评家,不断提高他们进行科学修养的自觉性。名师像高能分子一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把锋芒毕露的出众之才吸引过来,犹如众星捧月,交相辉映。据统计,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和卢瑟福两人共培养了十七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十位名师培养造就了三十名获奖人,费米一人就培养了六名。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玻尔,从他建立研究所到他去世的四十五年中,曾有五十多个国家的六百多名物理学家慕名而来学习、交流与研究,曾接待过三十五个国家的物理学考察团访问,不论在和平的岁月,还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局势的紧张和旅行的限制,都没有能阻止他们同世界各国的学术合作和科学讨论,玻尔几乎网罗了欧洲的物理学界的精华,造就了美、苏、日各国的新秀,左右了量子力学和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
当今处于“知识爆炸”时代,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纵横交错,分支杂出,攀登任何一个高峰,特别是开拓型的探索,往往是顽石挡路,或者使你碰壁退步,或者引你误入歧途。而名师指点,可以使你破门而入,少走或不走弯路,少费功夫,缩短成才时间。在学问、技艺上,有些东西就像隔着一层纸,只要名师一指点,就轻轻戳破,使人茅塞顿开,进入新的天地。昔人所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有道理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