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18:10:12] 来源:http://www.67xuexi.com 高二历史 阅读:85516次
【答案 】 A
5. 下列战国时期思想家没有主持过变法运动的是()
A. 李悝B. 吴起C.申不害D. 韩非
【解析】 战国 前期,李悝、吴起、申不害以及商鞅等人均主持过变法,只有韩非没有主持过变法。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6. 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
请回答:
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解析】 本题图片创设了一个堪称古今结合、超越时空的问题情境。解题要以图片中的特写图为突破口,结合甲、乙、丙三种观点,明确复旦大学赠给美国副总统切尼的礼物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历史原因。本题解答主要是理解甲、乙、丙三种观点,实际上就是要写出三 种观点的依据。甲观点从孔子在中国古代教育方面的贡献思考;乙观点从儒家学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角度说明;丙观点属于类比思维,从人权角度同儒家学说进行联系,实际考查儒家学说相关的具体主张。
【答案】 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丙的说法有一定 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选择题
1. 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解析】 “仁”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诸侯国统治者的暴政。
【答案】 B
2.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该思想的核心是()
A. 人民比统治者更加高贵
B. 必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C. 应当减轻剥削和压迫
D. 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解析】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实际上是让统治者了解到人民的力量强大,以便更好的巩固统治。
【答案】 D
3.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A. “兼爱”、“非攻”B. “法不阿贵”
C. “民贵君轻”D. “以法为本”
【解析】 “法 不阿贵”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法治思想,即“法不偏袒权贵”,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中的旧势力——奴隶主贵族而提出。
【答案】 B
4. 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
A. “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B. 农本思想
C. 有教无类思想
D. “民为贵,君为轻”思想
【解析】 抓住“以德治国”的特点,再筛选答案。
【答案】 A
5.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 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 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 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
【解析】 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刚刚确立,并不是很巩固,并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农业的发展,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力量,以便在争霸战争中处于优势。
【答案】 D
6. 商鞅变法对秦国所起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 是()
A. 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B. 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C. 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
D.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商鞅变法增强了国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答案】 D
7.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 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 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 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 教育日益普及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局面为思想上的活跃局面奠定了基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在上位者,这种人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位者,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材料二把别人的国看成自己的国一样,把别人的家看成自己的家一样,把别人的身体看成自己的身体一样。所以诸侯相爱就不会发动战事,大夫相爱就不会互相抢夺,人与人相爱就不会互相杀害,君臣相爱就会君惠臣忠,父子相爱就会父慈子孝,兄弟相爱就是和睦共处。
材料三国家要小,人民要少,让人民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让人民为保存生命而不远迁他方。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必要去陈列, 让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况。让他们感到吃得香甜,穿得美丽,住得安适,对生活习俗感到满意,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互相听得着,但是人民从生到死都不往来。
材料四事物的情况不同则对付的办法也应随之改变,上古时代人们在道德上互比高低,中古时代人们在智谋上互竞长短,当今之世人们在力量互较大小,互相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