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摘要:1.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1)美国的扶植;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及6月5日马歇尔计划发表之后,欧洲“冷战”加剧。在亚洲,美国执行扶蒋反共政策,但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美国依靠中国大陆“遏制”苏联的战略构想成为了泡影。在这种形势下,美国重新估价了日本的地位和作用,从1948年起对日占领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使之成为美国称霸亚洲的基地,帮助日本恢复经济。(2)民主化改革;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美国要求日本修改宪法,以推动资产阶级民族制度的建立。从1945年起,美国在日本进行土地改革,基本上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对旧财阀采取了限令解散的政策,整肃军国主义势力和审理战犯等活动,解除了战犯,职业军官,特别警察职员和各种法西斯军国主义团体的骨干分子的公职。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战犯。解放日本妇女,赋予参政权等。这一系列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日本长期残存的封建因素,使日本国民中蕴藏的创造力迸发出来,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复兴的基本动力。但后来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对日本的垄断资产阶级和军国主义势力采取了容忍和扶植的态度,这种改造的不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标签:高一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67xuexi.com
1.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1)美国的扶植;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及6月5日马歇尔计划发表之后,欧洲“冷战”加剧。在亚洲,美国执行扶蒋反共政策,但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美国依靠中国大陆“遏制”苏联的战略构想成为了泡影。在这种形势下,美国重新估价了日本的地位和作用,从1948年起对日占领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使之成为美国称霸亚洲的基地,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2)民主化改革;
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美国要求日本修改宪法,以推动资产阶级民族制度的建立。从1945年起,美国在日本进行土地改革,基本上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对旧财阀采取了限令解散的政策,整肃军国主义势力和审理战犯等活动,解除了战犯,职业军官,特别警察职员和各种法西斯军国主义团体的骨干分子的公职。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战犯。解放日本妇女,赋予参政权等。这一系列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日本长期残存的封建因素,使日本国民中蕴藏的创造力迸发出来,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复兴的基本动力。但后来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对日本的垄断资产阶级和军国主义势力采取了容忍和扶植的态度,这种改造的不彻底性成为今天日本右翼势力猖獗的根源。
(3)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日本经济迅速复兴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日本政府利用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小的有利因素,将大量的财力、物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主要力量集中到经济建设上。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出口贸易,使日本迅速积累了资本和外汇储备,提高了国际支付能力。战后的日本还极其重视教育,教育经费占整个政府预算的25%以上,居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首。
2.日本经济发展的表现
经过恢复和调整,日本经济逐渐达到了战前水平,并在1956年-1972年期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局面。在此期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3.影响
(1)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居民,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谋求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又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国内右翼势力趁机抬头。日本政要一再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势力编写历史教科书时极力否认日本所犯下的战争罪行,在领土问题上挑衅邻国,在外交上追随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拓展:“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日本外交政策所呈现的趋势是:控制→扶植→竞争、合作。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①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浪潮,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
②在两极格局之下,新兴独立国家处于弱势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积极谋求自身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诞生了一系列的民族独立国家。与此同时,世界分化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两个军事集团互相对峙,为加强自身实力,激烈地争夺亚非广大中间地带。特别是美国企图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填补因英、法等殖民主义者撤走所造成的权力真空。这就对新兴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广大新独立国家主张在国家交往中不卷入大国军事集团之间的冲突,走团结合作,反帝反殖反霸、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
2.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1)召开: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有25个国家出席。
(2)会议内容:①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②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3)意义: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4)不结盟运动的含义:不结盟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3.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意义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物的局面,有力地冲击着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到今天为止,不结盟运动已经拥有115个成员国,覆盖了全世界近2/3的国家和1/2的人口。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并从根本上冲击着当时以美苏为主的两级世界格局。
思考题: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得以冲破美国设置的种种障碍,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
“二战”后初期的联合国实际上为美国所把持,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但随着亚非拉一些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这种局面逐渐被打破。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方面表明第三世界力量的强大,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与此同时,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同年阿尔巴尼亚退出华约,1969年苏联军队入侵中国黑龙江珍宝岛。社会主义阵营日趋瓦解。1971年第26届联大上,在广大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成功地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经济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这一切都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主宰的两极世界格局,推动着世界日益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分别冲击着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史实,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在堪萨斯城假日旅馆的讲话中所言:“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国家,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正是这些挑战,共同推动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可逆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