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王朝的覆亡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摘要:2.内容:要不要破旧、立新、变土地。(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3.实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关于斗争方式和政权形式之争。4.影响:(1)使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2)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1.奋斗目标: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武装起义:(1)1906年,萍浏醴起义(江西萍乡、湖南浏阳和醴陵)(第一次)(2)1907年,浙皖起义(浙:秋瑾; 皖:徐锡麟)(3)1907年,镇南关起义(孙、黄领导)(4)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孙、黄领导)(影响最大)意义: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英雄气概,鼓舞了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归纳: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的特点:(1)大部分在长江以南发动;(2)以华侨和会党为起义骨干;(3)各地起义分散进行,都失败了。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1.清政府的“新政”(1)目的: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2)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王朝的覆亡和北洋军阀的统治,标签: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67xuexi.com
2.内容:
要不要破旧、立新、变土地。(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3.实质:
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关于斗争方式和政权形式之争。
4.影响:
(1)使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2)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奋斗目标:
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武装起义:
(1)1906年,萍浏醴起义(江西萍乡、湖南浏阳和醴陵)(第一次)
(2)1907年,浙皖起义(浙:秋瑾;  皖:徐锡麟)
(3)1907年,镇南关起义(孙、黄领导)
(4)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孙、黄领导)(影响最大)意义: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英雄气概,鼓舞了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归纳: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的特点:
(1)大部分在长江以南发动;
(2)以华侨和会党为起义骨干;
(3)各地起义分散进行,都失败了。
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政府的“新政”
(1)目的: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
(2)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3)结果: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因加重对人民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1)目的: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
(2)步骤:
①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②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③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④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它实际上是“皇族内阁”。
(3)结果:“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思考:对“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深入分析
1.目的反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内容落后:新政内容似洋务,宪法钦定民无权。(实质:假立宪,真专制)
3.影响进步:有利西学传播,有利工商业发展,促进立宪派分裂,清政府空前孤立。
4.作用背离:自己培养了掘墓人。(辛亥革命是“张之洞和孙中山合作的产物”)
(二)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成立
1.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
(1)阶级基础:武汉地区资本主义发展快,资产阶级力量大,出现知识分子群,成为革命党骨干。(《天津条约》开汉口为通商口岸)
(2)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早,掠夺压榨难生存,人民反抗怒潮涨。
(3)准备充分:革命党人的长期准备,文学社、共进会宣传组织。
1911年,振武学社—文学社,蒋翊武、詹大悲为首。以普通士兵、小资产阶级为主。
1907年,在东京成立共进会。以焦达峰、张伯祥、孙武为首。不满孙、黄总是在华南边境起义,转而注重在长江流域发展革命力量;把“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
(4)时机有利: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按租出租,百分取三”;名为“国有”,实为“列强”有;蒲殿俊、罗伦—保路同志会(“路存与存,路亡与亡”);成都血案;龙鸣剑—保路同志军、荣县革命政府。
(5)主动精神:湖北新军中革命党人的主动革命精神。
2.起义经过(略)    1911年10月10日,双十起义
3.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任都督,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中华民国”(不是中华民国成立)。
性质:革命派、旧官僚和立宪派联合建立的革命政权。
4.革命形势:
(1)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不利:立宪派(如谭延岂)和旧官僚(如程德全)投机革命,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严守中立”(透过现象看本质)
(1)列强策略变化:由准备干涉(前台)变为扶植新代理人(幕后)。
准备干涉如:聚集军舰,出售武器,截留税收等。
(2)原因:革命力量迅猛发展,公开武装干涉难以阻止革命。
(3)实质: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列强继续统治中国的工具。
(4)结果: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
          (条件:掌握北洋新军—有实力;帝国主义支持—有后台)
2.“南北议和”(南方伍廷芳代表革命政府,北方唐绍仪代表清政府)
(1)原因: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施压;立宪派妥协;革命党人软弱。
(2)实质:革命势力向反动势力妥协。(鹬蚌相争—南北政府相争;渔翁得利—袁世凯、帝国主义得利)
(二)临时政府和《临时约法》
1.临时政府成立:
(1)概况:时间、国都、国旗、纪元(年代换算)。
(2)性质: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对内: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内容、意义)。
(4)对外:发表《告各友邦书》(内容、目的、实质)。
2.《临时约法》颁布:
(1)内容:(政体是内阁制,不是总统制)
主权属民;民族平等;国民自由;选举被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驳回、副署)。
(2)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既允诺退出,又明知袁世凯不可信任)
(3)性质: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意义:
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条件):
(1)帝国主义公开支持。(对临时政府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
(2)立宪官僚乘机进攻。(与袁世凯勾结,遥相呼应)
(3)革命派的妥协退让。(分化、混杂;孙中山无奈之举)
(4)袁世凯的权术阴谋。(有力量、有地位、有手腕)
2.过程:
掌权→议和→逼宫→当选→迁都
3.败因:
(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事例如:湖北军政府的都督人选;南北议和的进行;临时政府的对外政策;对袁世凯的一再妥协)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量异常强大。(事例如: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作为新的代理人;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