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埃及文学中的原型和母题(Archetype and Motive),标签:综合知识,http://www.67xuexi.com
3、外国作品
东方:
《圣经•旧约》中“约瑟的故事”也揭示了“引诱遭拒反诬陷”这一母题。 约瑟长得端庄俊美,波提法的妻子爱上了他,对他十分钟情,千方百计地引诱他与她通奸。约瑟不理她的调情,因为主人对他很好,他不能干这种以怨报德的勾当。然而波提法的妻子欲火中烧,执意要把约瑟引诱到手。有一回,波提法不在家,奴仆们也不在家,她便利用这个机会找个借口把约瑟骗进卧室中。等约瑟一进来,她就搂住了约瑟的脖子,用全身的重量把他压倒在床上。约瑟拼命反抗,终于跑了出去,但是衣服却被那荡妇死死抓住不放,而留在房间里了。
波提法的妻子遭到了约瑟的拒绝,恼羞成怒,她决心对约瑟进行报复,以补偿自己的失败。她于是大声喊叫起来,当奴仆们闻声跑来时,她就指着约瑟的衣服,诬陷约瑟要奸污她。波提法回到家,听信了妻子的谗言,大发雷霆,便把约瑟投入了狱中。
《一千零一夜》,还有《王书》中也有着这样的故事。
西方:
希腊神话里《西西弗斯与》、《希波里托斯》的故事。
法国作家拉辛的《费德尔》。写的是雅典国王的新妻子费德尔向国王前妻的儿子希波里托斯求爱,却遭到拒绝的故事。费德尔恼羞成怒,向国王诬告了王子。国王一怒之下处死了王子,追悔莫及的费德尔在自杀前告诉了国王真相。
卜迦丘《十日谈》里关于艾丽莎的故事。
菲尔丁《汤姆琼斯》。
二、本原型母题成因的文化考察
1、从文学审美的角度讲
“引诱遭拒反诬陷”这一母题的表现,必有着三个关键的环节,即“引诱”、“遭拒”和“诬陷”。着三个关键环节曲折反复,悬念重重,这是作者还有读者都求之不得的。这其中也蕴含着人性潜藏的种种矛盾,存在着人类,特别是女性性格中很多共同的东西。所以有着很强的复杂性。而复杂性,也便就是可读性的来源。
2、从人性心理的角度说
这是人性二重性和矛盾性使然。奥地利有人说过:“种群内的攻击比友谊要早得多”,“没有一种爱是没有攻击性的”,“恨是爱的丑兄弟”,“一个真正的恨是只恨他曾爱过的”。也就是说,恨其实就是爱的极端的、反面的表达方式。
人性的矛盾心理是处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夹缝中所产生的。从“引诱遭拒反诬陷”中可以看出文学对象较多关注到“性ai”这一透视人的本性的矛盾视角的切入点。弗洛伊德曾说过:“性ai是透视人的本质的最好的窗口。”而这一母题透露出女性在“性ai”中的矛盾心理,而文学中的女性包括母亲,因此具有矛盾的二重性。例如荣格提出的“可爱又可怕的母亲”,母亲与女性成为了交叉概念,母亲(女性)既具有可爱的一面:美丽,温和,如典型的圣母玛利亚。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曾说:圣母玛利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也是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能永远保持青春。又有可怕的一面,例如印度的杜尔加女神,又称“黑暗女神”,长着四只手,十个头,三只眼,口吐血舌,手持各种凶器,手提人头,全身黑色。这种观点和日本民族的女性观相似,使得女性被看成圣洁与污秽,温柔贤淑与嫉妒报复,伟大母亲与丑恶魔鬼,天使与巫女的结合与化身。
3、从社会性层面看
爱与恨是相辅相成的,由爱而生恨。性是看为低等的,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人格。“引诱”成为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挑逗,而“拒绝”是以道德的名义进行压抑,这里都不否认双方对性的本能需求,而区别在于“求爱者比被爱者更加神圣”,求爱者(引诱多为女性)拥有更多的爱才能由爱生恨,而被爱者受到了道德名义上的束缚而压制住本能的欲望。真爱是不应该遭受名义的制约的,而了理智与欲望如同绷紧在弦上的箭,箭即欲望,弦既理智,引诱者既欲望战胜了理智,而拒绝者是理智战胜了欲望。由爱生恨,发展到男性则到了极端的地步,宁毁毋与,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神甫弗罗洛因为得不到所喜欢人的爱恋,于是爱斯梅哈达惨遭神甫毒手。这里体现出了人性灵魂的阴暗,得不到的东西则要去毁灭它,这属于死亡本能,即人性的懦弱,一种自我毁灭的体现。
作者: 来源:
上一页 [1] [2]
Tag:综合,综合知识,知识常识 -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