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摘要: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基础解读】一、伟大的转折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2)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2、转折: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3)1992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汇总,标签:高二历史学习方法,高二学习计划,http://www.67xuexi.com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基础解读】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2)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转折: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1992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6)意义: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2)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基础解读】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基础解读】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高二历史高二历史学习方法,高二学习计划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