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摘要:(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3、结果:(1)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2)代表人物及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二、曲折的年代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汇总,标签:高二历史学习方法,高二学习计划,http://www.67xuexi.com

  (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结果:

  (1)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

  (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出现的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

  (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繁荣的表现:

  (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基础解读】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1)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结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基础解读】

  一、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

  (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高二历史高二历史学习方法,高二学习计划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