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21:05:23] 来源:http://www.67xuexi.com 高一历史教案 阅读:850次
基础巩固
1.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刻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
A.国家统一 B.经济繁荣
C.文化统一 D.百姓安居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基本辨别能力。“海内皆臣”表明国家统一,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2.以下有关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效法古代明君
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答案 B
解析 秦始皇认为其功劳超过了三皇五帝,所以B项的说法不合史实。其他各项符合对皇帝制的评价。
3.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______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应是( )
秦阳陵虎符
A.太尉 B.皇帝
C.丞相 D.御史大夫
答案 B
解析 虎符是调兵所用的权力标志物,一半由皇帝掌握,另一半由将军掌握,合在一起才能调兵。
4.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答案 A
解析 由四个选项可判断,B项中皇帝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项九卿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项中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监督百官,从而得出答案为A。
5.下图是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建立的两种政治制度,它们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三公九卿制 D.宗法制和三省六部制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示可判断是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政治制度的推行,都加强了统治。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答案 A
解析 从“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和“公元前221年”等信息可判断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7.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是( )
A.加剧了社会矛盾,无益于社会发展
B.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秦长治久安
C.避免了国家分裂,有助于政局稳定
D.造成君主独裁,导致政治黑暗
答案 C
解析 A、D两项没有体现积极意义;B项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中央集权可以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因而有助于政治稳定。
能力提升
8.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提取题中关键词“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符合条件的应为秦朝。
9.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
A.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B.皇权至高无上,实行个人独裁
C.嬴政自称始皇帝,实行王位世袭制
D.皇权空前加强,在中央设三公
答案 A
解析 注意对历史概念的理解。B、C、D体现的是“君主专制”。
10.“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答案 B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秦以前”与“秦以来”,此指秦朝统一前后。为什么秦统一后群臣不敢用玉制印?可见,“玉玺”是皇权的象征。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秦”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史记•秦始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