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21:05:23] 来源:http://www.67xuexi.com 初二政治教案 阅读:850次
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教育模式
研究员 文轩
提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教育现状的剖析,指出我国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垂直的竞争式教育系统,它不利于学习者的潜能发展,为此本文根据成功学理论、成就目标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提出了一个新型教育模式-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教育模式,它是一种平行的探索式教育模式。该模式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以达到人生成功;教育者必须以培养学习者的成功思维方式为核心,通过采取个人目标设计、情绪唤起、行为强化为潜能激发策略,最终培养成功的心理素质,继而通过学业成功,使学习者走向积极向上的未来人生成功道路;依据这一新型模式的原理,评价了目前教育现状的许多不当之处,阐释了这一新型模式的实际运用价值和意义,并就在这一新型教育模式下的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思路。
关键词:教育模式,潜能激发,成功思维方式
一、目前教育模式的弊端及其原因分析
综观目前整个教育的现状,尤其是基础教育,毋庸质疑,存在严重问题。大量的研究揭示出:由于学校教育过度"以分数论英雄",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习者优劣的唯一手段,其结果是压抑了大多数学习者潜能的发展。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实践,许多学者和教育实践者共同发现,许多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习者,走向社会后,未必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而那些在学校学习成绩一般甚至较差的学习者,未必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最近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做了一项跟踪调查,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第十名现象"。①
周武老师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20年。他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做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的了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绝大部分当年学习成绩在班里居前三名的"尖子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之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方面屡屡受挫。而前三名之外,第十名名前后直至20名前后的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为"栋梁型"人才。
这个调查表明,目前学校中的学业成功难以预测未来人生的成功,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学校教育到底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孩子?如何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既然考试分数难以预测未来人生的成功,那么什么能预测呢?近几年,有关"情商"的大量研究已经表明,积极的人生态度、自信心、自尊水平、失败承受力、成就动机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力等这些成功心理素质能预测一个人未来能否成材,人生能否成功。
之所以目前的教育模式很不利于培养学习者这种成功的心理素质,不是考试本身的错误,而是教育者在运用考试手段的方式上出现了偏误:他们把不同智力结构,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兴趣需要的学习者,全部安排在同一起跑线上,用同一标准--考试分数衡量、区分"优"与"劣"、"好" 与"差", 这显然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不公平的心理竞争气氛,犯了教育上的一个大忌--完全忽略了学习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个体差异。由于这种强大的、稳定的教育系统的存在,大大伤害了学习者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大量学习者体验到了无能力感,失败感,以及无奈,很早就使学习者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和对学校的恐惧,直至感受到人生的无价值感和人生的渺茫。分析这种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垂直的竞争式系统,国内外的教育学者都认为,这种教育系统压抑了大部分学习者潜能的发展,压抑了许多诸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的产生②。
这种教育系统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也和我们的教育体制、价值观念有关。社会已经长期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考取大学才能成材,将来才有出息,高考成了唯一通向成功的道路,而上大学凭靠的就是分数,理所当然地认为,教育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考试分数。同时我们的教育体制也在强调升学率、考试成绩是评价优秀学校和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由于受招生数量的限制,自然中考、高考就成了竞争的"战场",同时受到社会竞争气氛的影响,也认为教育应该采取竞争的手段--围绕着分数进行排名、奖励,来激励学习者学习。所谓竞争就是团体中所有成员为了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只有当其它人达不到目标时,个体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如果其他人成功了 ,个体成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之间形成的相互排斥的关系就是竞争。
这种垂直的竞争模式显然歪曲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共同发展。因而竞争手段不适于教育。事实上,其中之一正是学校、教师、家长过度地采取竞争的手段(如考试、比赛、排名、评比),导致了我国大量差生的产生,扼杀了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天赋,更重要的是使学习者丧失对未来人生的自信心,可以想象:假如只上了三个月学的爱迪生继续在学校的话,可能不会有如此多的发明。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的这种教育模式也不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未来的精神。
国内外学者研究也发现:采取竞争的目标结构,容易导致成绩目标定向(Ames,1992;Nicholls,1984;Nicholls&Miller,1994,1996)③④。这是因为竞争的目标结构使学习者的注意力指向他们自己的能力,而削弱了他们对任务本身的兴趣,促使学习者对成绩的社会化比较和成败的能力归因,因而容易导致成绩目标定向或称能力目标定向。大量的研究已表明:成绩目标定向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策略、动机水平、以及情绪产生不利的影响(张贵良,1999)④,导致了学习者学习的不适应。
二、建构新型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既然目前教育模式压抑了大多数学习者的潜能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建构怎样的教育模式使每个学习者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呢?事实上有许多成熟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依据,主要有三大理论:(一)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⑥(二)当代动机的认知理论--成就目标理论;④(三)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目标设置理论。⑦
(一) 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给我们的启示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