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摘要:(2)概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3)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选题角度:本题系材料分析题。命题的主要意图:一是考查学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灭亡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通过阅读题文材料,辨析材料中的史实与作者的主观见解,考查学生阅读、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系材料分析题。命题的主要意图:一是考查学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灭亡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通过阅读题文材料,辨析材料中的史实与作者的主观见解,考查学生阅读、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题文的两段材料反映了隋朝开凿大运河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两位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自己的看法。本题要求学生阅读题文的两段材料后,概括出两位作者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看法,并就其中自己所同意的观点阐述理由。因此,学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别弄清材料中所反映的客观史实(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和作者的主观见解(对开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标签:七年级历史教案,初中历史教案,http://www.67xuexi.com
  (2)概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3)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选题角度:
  本题系材料分析题。命题的主要意图:一是考查学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灭亡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通过阅读题文材料,辨析材料中的史实与作者的主观见解,考查学生阅读、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系材料分析题。命题的主要意图:一是考查学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灭亡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通过阅读题文材料,辨析材料中的史实与作者的主观见解,考查学生阅读、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文的两段材料反映了隋朝开凿大运河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两位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自己的看法。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题文的两段材料后,概括出两位作者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看法,并就其中自己所同意的观点阐述理由。因此,学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别弄清材料中所反映的客观史实(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和作者的主观见解(对开凿大运河这件事的态度)。其次,从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大运河的开凿与隋朝人力、物力的关系;大运河与隋朝灭亡的关系;大运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地位等角度,思考胡曾或皮日休为什么对隋朝开凿大运河持否定或肯定态度的理由。
  (1)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此持否定态度。
  (2)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
  (3)同意胡曾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除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外,主要是为了隋炀帝巡游江南、炫耀天子威严提供条件。大运河开通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多次乘龙舟游江都,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大运河的开凿正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以至在大运河建成的次年就爆发了农民起义。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波浪中,隋亡了。因此,人们说隋亡于此河是有道理的。第三,以隋朝当时的经济实力是不宜这样做的。如果不是出于隋炀帝个人的目的,采取量力分段开凿运河,并结合各州县的转运,南北交通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隋炀帝逆势而动,偏为不可为之事,正是导致隋亡的原因所在。
  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在以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它都占据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它以古代运河之最,在世界历史上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这是任何上项大的工程都难以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也不为过。第三,如果大运河凿通后,隋炀帝立即与民休息,或许隋亡的事就不会发生。第四,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
习题精选
  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参考答案: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很多,如统一南北,创立科举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而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扩展资料
隋炀帝下江都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残暴而又奢侈的皇帝。
  为了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隋炀帝准备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他下令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
  这项工程规模十分浩大,每月征调二百多万个民夫,从江南运送奇材异石。为了从江西运一根大木柱,就需要两千人拉,运到洛阳需要几十万个工。很多民夫被活活地累死了。隋炀帝下令在洛阳的西郊修建一个大花园,叫做“西苑”。西苑周围有二百多里,苑内有海,海中修造三个仙岛,高一百多尺,岛上修建亭台楼阁,非常壮观。海的北面有龙鳞渠,渠水曲拆流入海内。沿着水渠修建了十六个院,每院有一个妃子主管。院内建筑十分华丽。为了使隋炀帝高兴,想尽办法把西苑点缀得四季如春。秋天,宫院里的树叶凋落,要用彩绫剪成花叶,挂满树枝。冬天,隋炀帝所到宫院,池沼上的冰都得赶快凿掉,用彩绫剪成事轰动了朝庭。隋文帝对这个儿子的所作所为十分震怒,便把他召回京城,禁闭宫中,并下令撤消他的一切职务。
  左武卫将军刘升保奏:“秦孝王只是营造宫室过分了一点,并无大错,还是原谅他吧!”隋文帝说:“这是法律规定的,不能违反。”大将军杨素也求情道:“把法令修改一下,他是皇子,不要处罚这么重。”隋文帝一听便生了气,他坚定地说:“国家的法令,任何人都得遵守。我如果为儿子单独制订一套法律,那我岂不是带头破坏国家的法令?当年周公平定叛乱,把武王的亲兄弟也杀了。我怎能徇私枉法呢?”
  隋文帝没有答应将军和大臣的请求,坚持依法惩处了胡作非为的儿子,在朝野上下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统一不久的国家安定发挥了作用。

教案示例
课题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年级书册 七年级下 版本信息 北师大
课型 新授课 学校    班级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下一页


Tag:初一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初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初一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