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攻克2017年高考文综背诵难题之——历史线索复习系统整理,标签: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67xuexi.com
争夺:①原因: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此时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更加激烈。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列强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对中国展开激烈的争夺。另外,侵华国家数目增多,实力有别,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在侵华过程中,列强都想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侵略势力和权益,限制和削弱它国势力和权益,相互争夺不可避免。②表现:“三国干涉还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府院之争"和日本出兵山东;华盛顿会议后,英美压制日本,日本被迫归还胶州湾,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抗日战争中,美日矛盾激化,美国逐步实行和扩大对中国抗战的援助等。③影响:西方列强始终不能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列强间的矛盾有利于中国收回一些利权,如辽东半岛、山东主权及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等;列强各自扶持代理人,造成中国军阀割据局面;列强的争夺加深了中国的灾难,但也导致了侵华势力的消长。
8.列强在华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①1 840年一19世纪后期。参与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俄、美等四国.主要侵华势力是英国。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工场",在对华侵略上充当主角,占据优势地位,作为第二个工业化国家的法国则次之。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共同宰割中国。19世纪晚期,英、法工业制造发展相对缓慢下来,而美、德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二位.日本也成了亚洲强国,因此、美、德、日纷纷加入侵华行列,与英、法展开争夺。中国此时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之下,主要是英、法、俄、美、德、日六国。③一战期间,主要侵华势力是日本和美国,尤其是日本。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无暇顾及中国问题,日本则乘机独霸中国,战后,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日美成了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④20世纪20、30年代,列强再次共同宰割中国。在1929年经济危机打击下,美、英、法无力兼顾中国.日本乘机扩大侵华战争,无视三国在华利益.竭力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⑤20世纪30年代中期-40年代中期,日本独霸中国。为实现变中国为其一国独占殖民地的野心,日本于30年代连续发动大规模侵略,频繁制造事端,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而逐步打破了一战后帝国主义确立起来的在华统治秩序,又一次造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中日民族矛盾极度尖锐,日本同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尖锐化。⑥1945—1949年,美国独霸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除美国外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美国为确立其世界霸主地位,力争使中国成为其全球战略上重要的一环。为此,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并于1946年同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了美国独霸中国的局面。
9.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的认识。①近代不平等条约大多是西方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多是发动侵略战争的结果。对中国来说都是带有屈辱性的,是民族耻辱的象征。也有少数条约是当时统治者出于某种政治需要,对外来侵略者进行妥协或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结果,如“二十一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②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危害巨大,它将列强的侵略要求合法化,成为列强向中国掠夺领土、勒索赔款、攫取特权的合法依据。③不平等条约的掠夺性和奴役性的条款,导致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标志。’ 10.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使命。马克思在谈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曾提出了殖民主义具有双重历史使命的论断,即“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革命奠定物质基础"。这一论断基本上适用于整个资本主义的殖民统治。从世界范围看,殖民扩张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但同时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破坏性: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建设性:另一方面,他们把西方技术带来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但在客观、辩证地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时.应强调西方列强只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就其主观动机而言,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相对于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来看,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的。历史的结论是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才能富强起来。
11.如何看待帝国主义扶植代理人。帝国主义扶植代理人,在中国实行间接统治,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在政治上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如由于帝国主义对华采取间接统治、分而治之的政策,造成了军阀割据和“工农武装割据”在政治上的可能性。同样由于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使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由此决定中国近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就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反之亦然。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在一般条件下,中国人民欲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首先要推翻帝国主义在华扶植的代理人。如果帝国主义企图变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即要变中国为完全的殖民地,则民族矛盾压倒一切,中国人民的斗争矛头就要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反封建的任务要从属于反帝的任务。
1 2.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手段。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手段多种多样。总体上可分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大类。商品输出指资本主义企业向国外倾销商品并掠夺原料的经济渗透方式,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特征之一。这个特征鲜明地体现在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列强对华经济活动中,其具体手段有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和控制中国海关等。同时列强在华取得很多政治特权以维护这种侵略方式。资本输出指用过剩资本向他国投资或贷款的经济渗透方式,它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自1 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该特征在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中日益明显,其具体手段有开设银行、政治性借款、控制铁路修筑权、开采矿山、投资设厂等,并在政治上通过强古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以适应这种经济侵略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即已出现,但输出额较少,未成为经常现象,一般是作为商品输出的辅助手段存在‘。如19世纪40、50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的外商开办的船坞和工厂即属于此类,直至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这种行为才取得合法地位。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商品输出并未停止,而且与资本输出密切联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下一页
Tag: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