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十大长效热点专题复习

摘要: (1)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企业较完整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2)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国家“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中规定: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一五”计划公布以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了。工人阶级热火朝天地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 (5)“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成就;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600个重要项目;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大跃进”到“文革”时期的工业建设 (1)大炼钢铁运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决定,当年的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为完成钢产量的任务,全国掀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 (2)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工农业比例失调,重工业畸形发展;工业内部比例
十大长效热点专题复习,标签: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67xuexi.com
    (1)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企业较完整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2)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国家“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中规定: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一五”计划公布以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了。工人阶级热火朝天地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
    (5)“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成就;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600个重要项目;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大跃进”到“文革”时期的工业建设
    (1)大炼钢铁运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决定,当年的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为完成钢产量的任务,全国掀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
    (2)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工农业比例失调,重工业畸形发展;工业内部比例失调,钢铁工业生产挤占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工具,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
    (3)十年工业建设成就: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和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给;电力工业增长很快,农村用电量十年增长70倍;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
    (4)“文革”时期,工业生产遭受重大挫折。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长江大桥、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等。
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这批项目的代表有: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等。
跟踪思考
    “一五”计划时期和“文革”前的十年建设时期,我国工业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步展开了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管理体制。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思维拓展
    拓展1:中国的自然经济是怎样解体的?
    鸦片战争以后,洋纱输人中国沿海的部分地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织”与“耕”分离。这样,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由棉布生产者变为棉布的消费者。那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其性质已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引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
    拓展2:民族工业的曲折与萎缩及其原因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工业受到沉重的打击。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这虽然出于抗战的需要,但掌权的官僚阶层借此垄断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使官僚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大为增加。这就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虽曾采取一些措施,推动工矿企业恢复生产,但是,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发动内战,又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攫取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还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此外,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拓展3: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形成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结构。③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封建剥削制度已经消灭,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形成。
    趋势:①封建剥削制度逐渐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②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向单一的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转变。③所有制形式逐渐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
    拓展4:建国后我国工业体制的调整
    (1)建国初到195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到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照搬政治斗争的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Tag: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十大长效热点专题复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