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十大长效热点专题复习

摘要: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 (1)内忧外患的形势 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 ①总理衙门的设立。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倚重满族官员是清朝的既定方针。太平天国运动爆
十大长效热点专题复习,标签: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67xuexi.com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
    (1)内忧外患的形势
    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
    ①总理衙门的设立。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倚重满族官员是清朝的既定方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并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要力量,慈禧太后不得不倚重汉族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汉族官僚的势力在清政府中扩大了。
    ④洋务派与顽固派。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慈禧太后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跟踪思考
    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着怎样的危局?清政府的统治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3.19世纪末清朝统治面临的危机和对策
    (1)危机的表现
    ①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华帝国”一事,被提上日程。列强掀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②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等出逃西安。
    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造成清政府财政上的严重危机。
    ④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涨,控制了京津地区,清政府无力控制局面。
    ⑤要求改革现状,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高涨。
    (2)清政府的对策
    ①对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难以“剿灭”,就改用“招抚”的办法,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企图控制和利用。慈禧太后向西安出逃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
    ②对维新运动: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重用维新派实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反对变法,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镇压维新志士,废除了新法法令。
    ③对帝国主义;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打击下,清政府彻底对外屈服,接受了《辛丑条约》,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
跟踪思考
    19世纪末,清朝统治出现了怎样的危机?清政府是怎样应付这些危机的?
4.20世纪初期,清朝实行“新政”和政权覆亡
   (1)清末“新政”
    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2)“预备立宪”
       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裁撤军机处、实行责任内阁。“预备立宪”实际上是一个骗局,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关键提示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是20世纪初在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并渐趋高涨的形势下,清政府为应付局势所采取的变革。这些变革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要注意把“立宪派”的活动与清政府的“骗局”区分开来。
    (3)清朝统治瓦解
    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4)清朝统治的结束
    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列强要求清政府起用袁世凯。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新内阁。袁世凯掌握了清朝的全部大权,清朝实际上已徒具虚名。
    南北议和后,袁世凯加紧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
跟踪思考
    晚清时期,清朝统治出现过哪几次严重危机?每次危机的表现和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二、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性质的逐步变化
1.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中国独立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受制于西方列强。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Tag: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十大长效热点专题复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