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 67学习网 - http://www.67xuexi.com !

十大长效热点专题复习

摘要: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等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后西方侵略者对中国主权的又一次空前掠夺。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内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西方侵略者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勾结。1862年1月,清政府正式确立了“借师助剿”的反动政策,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以洋人为靠山,成为外国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和利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越陷越深。3.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国半封建化的反映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工人阶级在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家的工厂里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产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随之产生,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发展壮大。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在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大基本阶级之外,出现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在半封建化上迈进了一步。4.甲午中日战争与
十大长效热点专题复习,标签: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67xuexi.com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等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后西方侵略者对中国主权的又一次空前掠夺。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内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西方侵略者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勾结。1862年1月,清政府正式确立了“借师助剿”的反动政策,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以洋人为靠山,成为外国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和利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3.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国半封建化的反映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工人阶级在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家的工厂里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产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随之产生,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发展壮大。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在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大基本阶级之外,出现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在半封建化上迈进了一步。
4.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王朝被东方的小国日本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影响至深的卖国条约,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的新阶段,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首先,列强通过大量的政治性贷款控制清政府,操纵中国财政。其次,列强纷纷在华投资设厂、筑路开矿,加紧经济渗透与控制。更为严重的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夺取“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这样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发动了以镇压中国革命为直接目的的侵华战争,清政府彻底屈服,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巨额赔款以及除田赋之外的所有税收,均被列强控制,使中国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各国在中国驻军,北京城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武装监视之下。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至此,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跟踪思考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三、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1.经济上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
    洋务运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从60年代至7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重心在于建立军事工业,也就是所谓的“求强”活动;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为第二阶段,虽然还继续创办军事工业,但重心转为举办民用工业,也就是所谓“求富”活动。军事工业引进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传播了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手工业生产的新的工业形式。它的出现表明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19世纪70年代,在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企业的同时,商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开始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直接投资兴办的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手工作坊或旧式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于缫丝、火柴等轻工业及小型采矿业,机器制造业很少;企业一般投资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企业大部分集中于通商口岸,尤其是上海、广州两地,形成畸形的工业布局。中国工业化举步维艰。
关键提示
    经济上的近代化是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主要标志是机器化大生产的近代工业出现。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都是近代工业。
2.晚清的政治民主化运动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政治上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主张,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在中国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化在政治上的表现。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君主立宪成为泡影。
    (2)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民国”的尝试(民权主义):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创立民国”的纲领,并将其概括为“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即中国近代化在政治上的发展。但辛亥革命并未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只是保留了一个“民主共和”的躯壳。
关键提示
    清末“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为抵制革命运动而玩弄的一场骗局,不属于民主政治运动。
3.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1)军事装备的近代化: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枪炮、火药、子弹、炮弹、水雷等武器。
    (2)近代海军的建立:从19世纪?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并成立了海军衙门。
    (3)改革军事制度:①戊戌变法时: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②清末“新政”时: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4.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20多所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开设西文和西艺课程,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主要是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新式学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1898年,光绪帝诏准建立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Tag: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十大长效热点专题复习》相关文章